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校企合作双育人能力,进而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7月24日-31日,2023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提升培训(DVT)成功举办。本次培训由纽约国际官网主办,德国工商大会吉森地区商会、厦门德智双元教育有限公司联合承办,旨在通过培训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培训中心培训师专业建设、教学培训管理以及课程开发等关键能力。纽约国际最新官方网站、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等11所职业院校的28名教师参加。
开班仪式
吉森工商会中国事务高级顾问诺伊斯(Nobert Noisser)、德中经济联合会中国代表马汉轩(Marco Hamacher)、上海市教委职教处副处长马骏、纽约国际官网党委副书记、院长赵坚、中德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王向红、厦门德智双元教育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知力及全体参训教师参加开班仪式。仪式由纽约国际官网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黄婷婷主持。
赵坚在开班致辞中强调,此次培训不仅对于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于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升长三角职业教育产科教创新联盟的师资力量有重要意义。学校高度重视此次培训,精心准备,搭建互动交流学习的平台,希望参训教师能够将传统学徒制培训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融会贯通,不断加深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和应用,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推动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最后,他祝愿此次培训取得圆满成功,参训教师能够收获满满,为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诺伊斯(Nobert Noisser)介绍,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提升培训项目是德国双元制最成功的模式之一,项目旨在提升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师素质和能力,以满足不断变化的职场需求和教育改革的要求。通过该培训项目,教师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更好地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
王向红代表主办方对此次培训作了简要介绍。本次培训采用“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考察学习”相结合方式,共设置6个模块学习内容,涉及学生职业行动能力提升的各个重要环节。王向红勉励参训教师吸收德国双元制职教体系、先进的职业培训理念和课程设计经验,提升开发本土化教学大纲、本土化教材和本土化课程体系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教育发展与需求。
马汉轩(Marco Hamacher)祝贺培训顺利开班,期待参训教师积极交流职业教育经验,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马骏对本期培训中德双方前期工作给予高度肯定,期待参训教师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提升教学设计、教学评估、教学方法等综合素质,将成果应用到未来的职业教育实践中。
曾知力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培训为参培职业教师今后在课程开发、专业教学上提供帮助,同时也希望双方通过本次培训活动,加深了解,坚定友谊。
培训开展
培训内容结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精心设置课程内容,涵盖双元制本土化及专业建设行动体系开发、德国职业资格考试和能力评价分析、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开发与教学组织实施等模块,涵盖了多个关键领域,其中包括评价谈话、培训目标、培训方法、学习促进条件、对学习过程的关注等。
德国培训师Petra Rosenbecker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开始讲起,介绍了德国的双元制培训模式、培训框架计划、学习领域等概念,从职业导向、市场相关性、校企合作、场所合作等方面让参训教师对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有了初步的认知。在为期8天的培训中,培训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并运用各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方式、学习促进条件、学习目标制定、培训教学方法的讲解,让参训学员亲身实践体验各种教学方法的魅力及其应用过程。
培训现场气氛活跃、精彩纷呈。参训教师们积极参与学习,分享经验,深入研究和分享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本土化的最新趋势和实践经验,深刻理解德国双元制教育理念与实施过程。学员考核合格后,可获得由德国吉森地区工商会颁发的双元制教育师资培训资格证书。
参观考察
学习之余,参训教师认真参观学习了实训场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和特色案例,不断汲取特色的职教经验。
深入传统工艺传承基地,参训教师参观了解珠绣、漆线雕工艺、剪纸、影雕、香制作技艺、陶瓷等,欣赏师生传统工艺作品和茶艺表演,领略传统工艺传承魅力。
培训意义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提升培训的开展对于提高职业院校教师专业能力、适应行业需求、促进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职业发展以及增加教师认同感和自信心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和持续改进具有积极的影响。此次培训是中德良好协作的又一次成功探索,扩展了职业教育育人视野,更为培养素质优秀、视野开阔、朝气蓬勃的职业教育师资奠定深厚的基础。参训学员一致表示受益匪浅,认为纽约国际官网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和服务,未来教学中会不断汲取德国职业教育精髓,借鉴先进教学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供稿:中德工程学院)